“没苦硬吃”:基层干部值班困局何时破?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01 点击次数:92
读此文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
《半月谈》近期一篇直指基层"节假日形式化值班"的文章,在基层干部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。文章将矛头对准了"没苦硬吃"的荒诞现象——部分单位在无事可做的节假日强行安排干部值守,既无实际效用,又徒增基层负担。这一声"炮响",不仅撕开了形式主义值班的遮羞布,更让无数基层工作者压抑已久的情绪找到了出口。
被切割的生活:基层干部的三重困境
在西北某乡镇工作的张某,已经连续三年没陪女儿过儿童节。"假期值班表一下来,全家出游的计划又泡汤了。"他苦笑着翻出手机里女儿画的"全家福",画中的父亲总缺席在办公桌前。这恰是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:
其一,亲情缺位之痛。 乡镇干部多在30-45岁间,正值"上有老下有小"的人生阶段。当城里的家庭在五一假期踏青露营时,他们却在值班室里盯着纹丝不动的电话机。某次防汛演练期间,一位干部的父亲病危,却因值班纪律未能见最后一面,成为终身遗憾。
其二,身心透支之累。 "说是值班,实为'坐牢'。"在南方某镇工作的王某描述道。值班室内没有紧急事务,却要时刻绷紧神经应对上级抽查。有次暴雨夜,检查组凌晨两点突袭,发现他因胃痛蜷缩在沙发,反被批评"仪态不端"。
其三,效能空转之困。 数据显示,某县2023年节假日期间乡镇值班室平均接待群众仅0.3人次/天。正如村民所说:"真有事直接打干部手机,谁大过节跑政府?"这种"守株待兔"式的值班,本质上已异化为应付检查的表演。
顽疾难除:形式主义背后的双重推手
看似荒诞的值班制度何以根深蒂固?深层症结在于官僚主义与基层治理的错位博弈。
某些上级部门将"在岗率"等同于"责任心",用打卡次数衡量工作成效。某县曾出台"电话铃响不过三"的规定,导致干部连如厕都要小跑。更荒诞的是,某位工作人员因洗澡未接巡查电话竟被通报批评,这种"官威式管理"暴露了权力任性的痼疾。
另一方面,村民的"路径依赖"助长了形式主义。某地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,非要在除夕夜要求干部现场调解;还有村民清明祭祖引发山火,却理直气壮:"政府不派人盯着就是失职"。这种"巨婴心理"倒逼基层陷入"防患于未然"的过度值守。
破局之道:从制度革新到治理转型
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:
制度层面,当建立"事务清单"机制。某市试点"智能值守系统",将水电、医疗等民生事项接入政务平台,非必要岗位无需现场值守,值班人数缩减60%后群众满意度反升15%。
法治维度,须厘清权责边界。如浙江某镇将野外用火、溺水事故等明确纳入法律范畴,通过巡回法庭以案释法,两年内非必要出警下降42%。
人文关怀,上级部门更应"将心比心"。江苏某区推行"调休储蓄"制度,节假日值班可兑换弹性假期,干部们终于能参加孩子的家长会。正如《半月谈》所言:"与其让干部'表演式吃苦',不如创造真办事的环境。"
当某县宣布"无事不值班"的新规时,会议室响起了久违的掌声。这掌声不仅是对形式主义的告别,更是对治理现代化的期待。破除"没苦硬吃"的怪圈,需要的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,更是对基层工作者最基本的尊重与信任。毕竟,有温度的治理,从来不需要刻意"吃出来的苦"。